奇,纪宁也无法从这些题目判断是谁出的,因为第二场的考试题目,很有可能是由同考官所出的,毕竟这种题目考场方面比较片面,加上题目又一成不变格式化,使得文章的好坏很容易分辨。
要么格式正确,把中心立意表达,写对了,要么格式错误,中心立意跑偏,作错了。
纪宁在诰表科判中,各运用的时间不到半个时辰,一上午就完成,到第二场第一天的下午,又只有一个五言八韵诗没完成。
但凡科举中涉及到诗词的,题目一律来自于“成句”,所谓的成句,就是给你一句话,让你根据这一句话来写诗词,这句话可能是引自某个经典,或者是某人所说的一句话,并不是“春景”或者是“咏梅”这样简单的题目。
科举诗词,源自于“应制诗”,而后被广泛应用于“试帖诗”,试帖诗的考试模式,也是纪宁所熟悉的那个历史空间中,宋前以及清朝之后广泛被运用的一种考试模式。
所有的应制诗在题目上,必须配上“赋得”二字,白居易的大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相传就是来自于白居易在十六岁参加科举时所做出的诗词。
这次会试的五言八韵诗的题目,是“奉试明堂火珠”。
这题目,看起来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