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一族兴旺数百年,自有底蕴与气度,所以在前朝的时候,就有阀主令人将《竹山小记》铭刻成碑,立于小竹山的山腰,好使过往行人士子,能够不必特意登‘门’求访,就得见卫伯‘玉’之手迹。
毕竟有资格到卫家求取《竹山小记》手稿瞻仰的人少,而景仰卫伯‘玉’书法之人却极多……卫家这么做,方便天下之人,又使自家声名更上层楼,正是一箭双雕。如今这小竹山,茅屋年年修葺,至今仍存。时有文人墨客,不远千里,前来临摹碑文、至茅屋前追思前人。
拜当年那位阀主所赐,久而久之,这不高也不深、除了竹海涛声外别无异景的小竹山,就成了海内知名的名山了。
“表姐看,这就是《竹山小记》的碑文了,据说当年也是出自一代名匠之手。”七月的天,已经立秋,仍未处暑,凤州城里暑气尚存,但小竹山上的绿竹,从山顶一路蔓延到山脚,一直到驿路旁才被阻止,循着前人踏出的路径一路走进来,不过十几步,已然遍体生凉。
绿竹猗猗之间,蜿蜒平缓的石阶攀上山腰的一处小*平台。
这平台遍铺青石,靠近山崖之处却是一座汉白‘玉’基,粗看不起眼,细看却是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形状是竹叶纷纷,与四周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