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觉到这几秒钟时间在他今后生命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磨砺了他的jīng神,也坚定了他的内心。
在文的最后,叶离补上了一句话:“1870年,在法国。”
他曾了解过这段时间的历史,虽然中国从明朝后不复是清,许多的历史事件都不一样,可是在1870年时,普鲁士和法国依旧爆发了战争,最后法国巴黎沦陷,关于战争的许多细节虽然都不一样,可是这篇文章却能运用得恰到好处,而经过叶离的几番修订下,也更符合了这个世界的文风。
对于一篇经典来说,所有人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受。
这篇作者都德是借用一个学校最后一课的场景,来烘托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故土深切的思念。
而叶离则借用在这个时代里,一个沦陷区的最后一课,来烘托一个学生的不甘和对教育体罚的愤怒。
而有着同样最后一节课的他,将会成为瞩目的对象。
这就是他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仿佛有一种喷薄而出的张力,如同命运的怪手摧枯拉朽般扼住了他的咽喉,让他不由自主地窒息。
下课的铃声响了,叶离交了作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