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车马费”之风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沪市。那时外企刚进入大陆不久,入乡随俗,每开新闻发布会就会选择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当时记者收入低,几乎没人有小汽车,去往发布会现场的交通工具全是自行车。也有人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但大多是公交而非出租。于是记者们总乘着简陋的交通工具进入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脸上十分尴尬。这还是其次,关键是自行车及公交总会造成记者迟到的情况,这更让主办方头疼。
于是,外企开始自掏腰包,让记者坐出租车赶往发布会现场。可是,回去的路费呢?总不能让人家风风光光来落落魄魄走吧。外企想出了一招,让记者回去后寄出租车费单据给他们,然后再报销。这主意听起来不错,可做起来就麻烦了。那是一个没有快递的年代,一寄一返耗时很长。并且外企们每次都要处理那么多的报销凭据,报销流程又繁杂,其间产生的问题就更多了。
这样的麻烦持续了几年,外企终于忍无可忍,他们又聚在一起开了个行业内部会议,决定不再一笔一笔给记者们报销交通费,而是一步到位,会前或会后直接发放现金,并规定为100元,也就有了如今的“车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