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秀才之后,他似乎一直都时运不济,考了好几次,就再也没考中过。
这个年头,在乡下刨土的农民们连过日子都磕吧,更别说举家供养一个读书人了。
因为家里有个读书人的关系,原家的日子着实过得不是很好。
苏老爷趁机托了媒人上门说亲,原老汉夫妻两一听苏老爷提出的条件,当即便拒绝了。
他家小子可是有大造化的,苏老爷想要投资,资助大儿子,他们是同意的,大不了等儿子考中了,发达之后再报答一番,但苏家想要嫁女儿,还得有一个孩子跟他家姓,他们是万万不能同意的。
一个商家女,就想肖想做大小子的媳妇?
就连原家的大儿子原文也是这个意思。
既然对方不同意,苏老爷也便作罢,这等事情讲究一个你情我愿的。
只是原文读书读了多年后,死活还是考不上。
以前家里拧成一股麻绳,举家供养原文,就是希望他出息之后,能带着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现在他不光考不上,每个月的花销还与日俱增。
他们苦巴巴的熬日子,原文却因为要去外头上学,穿的光鲜亮丽的。
不说原家另外的两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