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八个拷贝满城转悠,以躲避京都市文化局及京都市电影公司的“追捕”——中影公司的进口改革遭到了各省电影公司的联名抵制,中国电影从业者在当时分裂为两派,一方认为美国大片入境必然导致本土电影的消亡,而另一方则认为只有美国大片才能救市、挽回被电视击溃的中国电影(放映)事业。而这两个分别基于文化和经济考量的对立观点,从此以后一直附体在中国电影和电影人的身上。开放进口的大门打开就不可能再合上,从此以后,中国电影业的每一次变革变动,几乎都离不开美国大片带来的压力和动力。
至于在观众层面,美国大片的到来也意味着一个新纪元。虽然有赖录像机、VCD、LD的普及,翻录的美国电影香港电影已经进入了不少国人的生活,但电影院里也有了哈里森·福特、阿诺·施瓦辛格,意义毕竟不同凡响,就像八十年代初高仓健、阿兰·德龙走红全国一样,这一次在官方的许可和鼓励下,中国人终于“和国际接轨”,开始了对美式(及港式)生活方式的注视、迷恋及模仿。
虽然进口配额极为有限,每年只有十部,分账条件很是苛刻,只有百分之十三,但这对于想打开内地电影市场的电影人来说,仍是一场巨大的胜利。
分账电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