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的院长。
他不仅是著名的农学家,还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也被称为中国稻作学之父,或者是杂交育种技术之父。
因为丁颖教授,早在1927年成功进行了水稻的杂交育种,也就是中山一号,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嗯,杂交水稻和杂交育种其实关系不大,是完全两个概念。
想要了解石峡稻遗迹,水稻栽培学就必须要了解,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丁颖院士在水稻起源方面的学术主张。
其实,对于苏亦要研究石峡稻遗迹,不止杨式挺意外,就连沈明也意外。
因为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苏亦都不应该选择这个方向。
北大的考古传承不是这一脉的。
然而,苏亦有自己打算。
所以当沈明问,“稻遗迹能研究出啥名堂啊?”
苏亦笑,“名堂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在20世纪初,世界学术界主流观点都认为印度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中国稻作是由印度传入的。然后这个说法被中大的丁颖教授给推翻了,还提出来著名的稻种起源‘华南说’,而,咱们石峡稻遗迹的发现,就是最好考古证据。”
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