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您别急,听我慢慢跟您说,如果通电了,咱们可以这样,我们把这一部分众筹的钱分成若干股,然后成立一个村办企业碾米机坊,属于集体的…………”
贺云说得很详细,把自己对于后世90年代十分普遍的村办企业架构模式,说给了老村长听。
“这……小贺,这可行吗?再说就算政策允许,上面领导同意,可这得花多少钱呀?”
“村长,应该花不了多少钱,碾米机并不贵,咱们只需要盖个小房子,安排一到两个人操作机器就可以了!我估计最多就七八百块钱。”
“七八百?这还不贵呀,要是加上那一千块,这得……不行!不行!”老村长说到这,那是连连摇头,死活都不同意。
虽然这年头碾米已经很少靠人工了,但是因为镇上与乡里的碾米机坊实在太远,各家各户必须得靠自己的肩膀挑着这一担稻谷,到镇上或乡里面去碾米,劳累就不说了,每次去,还都需要排队。
毕竟作坊的碾米机器就那么几台,不可能不排队。
但如果,村里面也建个这样的碾米作坊那就不同了,先不说这样能大大便利了村民们碾米,村民们甚至还可以因此,每年分到一笔钱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