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还能听不懂吗?再者说了,配上动听旋律地歌诗怎么着也要比纸面上冰冷的文字更容易让人接受吧?
灵感一打开。唐成越想越多,尤其是想到那个“奉旨填词柳三变”的例子之后,他更是确定的知道,这个突发奇想的路子行得通。
“凡有井水饮处,必能歌柳词”。与苏轼、王安石诸大家几乎是同一时代的柳永在民间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影响力如此之大,原因倒并不是他的词就比苏王写地更好,而是因为他掌握的发声渠道更大。这个发声渠道就是青楼。
正是通过妓家的传唱,随后又借助那些寻访客们的口口相传,从而将柳永的词传出了汴梁,传出了大宋,传向了遥远地关山塞漠,虽然时间没有那么快,但传播的途径倒跟后世里的流行歌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跟办报纸、出书这些想法比起来,借助青楼做发声渠道更附和当下特定时代的世风世俗。如果说何仲达等人是居高声自远。掌握地是士林由上而下影响力的话。那青楼就可谓是对这一权威的颠覆,它正好走的是由下而上,影响力由民间向士林精英阶层渗透的路子。
一个是城市影响农村,一个是农村包围城市,管它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