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样,反应却又很平淡。
实际上,在余耀看来,确实是所有的东西都有疑点。
这八件瓷器,有七件,釉和彩都逼近完美,而且胎土全部都用的高岭土,也没问题。余耀看出问题,是从釉层的包浆上,后做的氧化效果,和经过时间沉淀形成的,毕竟还是有差别的。同时,乾隆粉彩瓷上的“蛤蜊光”感觉也不太自然。
只不过,这些差别都很细微,不太容易表达。但从余耀这里来说,就已经可以认定是高仿了。
剩下只有一件,漏洞相对“硬”点儿,釉上就有偏差——就是那件康熙黄釉仰钟杯。
仰钟杯,又叫铃铛杯,没见过也容易联想,就像一个仰着的铃铛。这是明清时期常见的杯形,很好看,也很实用,因为杯口外撇,深腹,取拿和喝东西都很方便。
明代成化时期,多是斗彩仰钟杯;嘉靖万历时期,多是青花仰钟杯,也有蓝釉和白釉的;清三代康雍乾时期,青花和粉彩的仰钟杯比较多见。
黄釉的仰钟杯,康熙时期算是多的。
同时,康熙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黄釉,和之前的黄釉不太一样。
康熙之前的黄釉,包括著名的弘治鸡油黄,基本都是以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