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电话还很稀缺,一般家庭是不可能安装电话的。单位之间,本市内可以直接拨号通话,但只要打电话到下面县城,就属于长途,就需要到长话大楼排队拿号,填写清楚需要联系的单位。
遇到单位有电话的还好点,如果没有电话,通话人就要在那等着对方去喊人、找人,既耽误时间又浪费金钱。
通话人拿到号,就像现在的医院排队一样,喊到你的号,就会指定你去几号电话亭接电话。轮到的人站在小小电话亭,长时间不说话,等对方找人是常事,有的急事又找不到人,一站好几个小时都有。
另外一种联系方式就是拍电报,论字要钱,就连标点符号都要钱。简单的几个字,就像文言文,有时候你怎么看都看不懂,发电报的人图省钱,看电报人都在猜谜语。
比如:远在他乡的子女,知道父母身体都欠佳,拍电报问父母是否都平安,电文是:“父母安否”。回来个电文:“父在母先亡”。
接到电文,看得孩子大哭,但弄死不知道是那个亲人去世了。急忙奔丧回去才知道是母亲去世了。
原来电文在“在”字后面少加了个逗号。后来有人说,你既然图省钱,干脆再省个“先”字,也会一目了然,何必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