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正文 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转载】
休,名实不符。这些弊病都是君主****制度下必然产生的现象,也是对曹操声称“唯才是举”的一个讽刺。

    4、具体军职设置方面:

    都尉、校尉、中郎将、将军诸职前面应该都加有名号,史书往往省略其名号,如典韦传未记其校尉名号,但在《三国志·三少帝纪》里面记载为“武猛校尉”。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官职,就是议郎一职,原本是六百石的文职官吏[4],但曹仁、曹纯都长期以此职率领骑兵部队。从职权和地位看,这是个与杂号将军地位相当的军职。其中的演变过程不详,让人颇有奇兀之感。

    5、东汉中前期军队的编制主要分为:部、曲、屯。部的主官为校尉,规模小则主官为军司马或别部司马,副手为假校尉、军假司马。曲的主官为军候,副手为军假候。屯的主官为屯长。而将军的亲兵由门候统领,估计是牙门将的****[5]。最基层的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主官分别为伍长、什长,从秦到魏,这个没改变。什到屯之间应该为五十人队和百人队。(据《尉缭子》,什以上或者设50人的率,或者是百人的卒,汉承秦制,估计编制改动不大,但名称会有异。)

    建安年间,曹操对军队编制改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