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读书,而是“观其大略”,抓住纲领,体会精要。反对抓住经典不放,寻章摘句,窜凿附会的烦锁考证而脱离现实的儒学之风。他从所读著作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和教训,作为观察社会现状和天下形势的借鉴。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树立了他远大的理想与政治报负,形成了他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法家思想。诸葛亮的这一远大报负从他以后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诫外甥书》、《诫子书》、《又诫子书》、《与兄谨言子界书》、《与兄谨言子赡书》中,要求晚辈要有远大志向和奋斗目标可以明确看出。如《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商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儿之志,燃揭然所存,侧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间,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灵趣,如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兔子下流也”。这段话,可说是诸葛亮青少年时代远大政治报负的自述。
由于以上四点重要原因,使诸葛亮法家思想逐步形成,因而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时,他能在怪中对策中,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客观形势,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统一革新法家路线,先取荆州、益州,与曹操鼎立。然后和戒扶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