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人以后,又对他们进行突击培训,最后才决定由谁担任轰炸机的后座射手。反正他们不需用驾驶飞机,只要能保护好后背,并按要求投掷迫击炮弹就行。
k53后座的那挺7.62机枪,已经被换成两管并联的二八式通用机枪。高空温度低而且飞行时的气流也利于散热,枪管能在几分钟之内冷却下来,不过机枪的威力不够了。
钟成的特长还是枪械,大口径火炮完全不擅长,甚至20毫米航炮都得重新找人设计。所以秦朗又交给他一个任务,研制12.7毫米航空/车载机枪,参考对象是勃朗宁a1919机枪,最好能在两到三个月之内定型。到那个时候,飞机的防空火力就不会这样孱弱了。
“希望这次能完成任务!”
天空中的4架伊3已经编好队,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斜着写的7字。他们不停地盘旋着,掩护其他的战机起飞。
因为手头上只有八架伊3,无可奈何的朱炳文,又挑了八架机况较好的福克d.6型。老实说这种飞机比伊3强多了,不过地勤还在摸索相关的技术,想要全部吃透还需要不少时间。
少帅还是有眼光的,虽然喜欢什么都来一点,但是福克d.6、波泰兹33型这两种飞机选的不错。而且机场还摆放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