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二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
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有的把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
为了树立榜样,崇祯帝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
崇祯待周奎不薄,封周奎为嘉定伯,任职兵马司,“赐第于苏州葑门”,拥有大量田产房宅,甚至长期供养了一支歌伎团。
崇祯派太监徐高通知周奎,让他带头捐10万两银子,崇祯想,周奎是国丈,与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与共,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周奎一听就哭得如丧考妣,说什么“老臣安得多金?”,还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一口咬定只能捐1万两。
崇祯是个心软的人,减少到2万,眼见躲不过去,周奎便进宫向女儿求援,周皇后立即拿出五千银子,劝父亲要深明大义,为大臣们作出表率,挽救大明的江山社稷。
谁知,周奎却做出更奇葩之事,竟然雁过拔毛,只捐出3000两,自己还乘机扣下2000两。
据统计,曾经一言九鼎的崇祯,在最后关头所倡导的“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