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的妖不一定害人。
由于印度的“魔”与中国本土的“妖怪”都是邪恶的,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的,所以在宗教文化与中国世俗文化长期碰撞的过程中,外来的“魔”逐渐与中国文化中的“妖怪”合流,如中常用的“妖魔”、“泼魔”、“魔头”等指的就是妖怪。并且神魔中几乎所有的“魔”都是“怪”,是“妖”,是“精”。如《西游记》中美猴王七弟兄中的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其实就是牛精、蛟精、鹏精,或称牛怪、蛟怪、鹏怪。没有魔比妖厉害的说法,相反魔王只比普通的妖厉害一点,反而没有大妖怪厉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妖怪的概念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妖”的概念为核心,形成了妖怪、妖精、妖魔、精怪等语词,都是指妖或者是妖的别名。在民间的习俗信仰中,这些词语的所指基本上是相同的,特别是在中国民间,妖怪、妖精、妖魔、精怪基本上可以互相解释,并且在志怪、神魔中亦常常混用或互换。《西游记》中就常在同一回中,时而用“妖怪”,时而用“妖精’’,时而用“妖魔”,来称呼同一事物。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妖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两汉之前,妖怪的概念多是广义的,指代一切怪异反常的事物和现象。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