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马屁的报纸,比如前苏联时期的真理报,名字取得再真理,也掩盖不了它满篇谎言的事实。这样的报纸就算再怎么有后台,你觉得性取向正常的读者会掏自己的钱买下吗?而没有读者花钱购买的报纸,广告商会掏钱在上面投放广告吗?
什么叫市场的选择,就是这样的。你可以说它下里巴人,但是这才符合人性。
而后世的中国媒体人恰恰处在了这么尴尬的一个位置上,满篇假话肯定不行,抠门的政府基本上不会有多少款拨给媒体,很多时候媒体都是在自谋生路。可是说真话也不行,层层审核,事后严厉的行政处分,或明或暗的高压线。媒体记者和同时代的医生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名利双收那无异于是做中国梦。
这个时候记者如果想好好活下去还活得滋润,就只能扮演一种角色了,科道言官,或者说公共知识分子。
王振宇高中的同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政府机关报纸,这个报纸每天的内容都是一个模式,报道领导个人行程和政府的政绩工程,歌颂党和政府的英明,描绘市井百姓的感激流涕。如果实在写不出稿子了,没关系,把去年同期的报纸翻出来,照抄一边,记得改下时间,地点,人物就行了。反正这样的报纸基本上老百姓是不会花钱买的,最大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