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举人的功名,最后心灰意冷之下便开了间私塾教些蒙童识字。
虽然落魄,但杜仲先的父亲到底还是个秀才,靠着学生交的束修以及帮人写信之类的,杜家的日子倒也不是过不下去。
后来杜仲先出生了,而且自幼还有几分灵慧,其父自然而然的就将自己没能一展的抱负全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立志要给杜家供养一个进士出来。
可供养一个读书人的花费却是不低,杜家的日子也只是能过得去而已,再加上一个自幼读书的杜仲先,却立即就有些紧巴巴的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杜仲先倒也确实争气,十七岁上就考中了秀才有了功名。
这原本是喜事,但杜家二老这时已经实在无力继续负担杜仲先读书的费用了。
在秀才之前,杜仲先的父亲可以手把手的教他,但在秀才之后,为了不拖了杜仲先的后腿,他父亲却不敢再继续教他,而是将他送到了书院中去。
要交的束修,平时住在书院的各种花费一加起来,杜家立即就不堪重负起来。
也就是在这时候,一个乡绅员外看中了杜仲先的潜力,主动向杜家二老提出结儿女亲家的想法。
那位员外的女儿虽然不能说生得花容月貌,但也能算小家碧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