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白喉抗毒素血清成功了。
贝林开始在1894年批量生产抗毒素血清,成为了大富翁,并且坚决拒绝分给科赫研究所一部分利润,最后和自己的老师分道扬镳。至于说埃尔利希,最后也放弃了自己的专利,重新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研究上面……
咦?怎么扯到贝林身上去了?
咳!咳咳!让我们回到北里柴三郎身上。
用未来的话说,北里的一生。可谓是无奈的一生,悲剧的一生,为他人做嫁衣的一生!1884年他发现了霍乱杆菌,但是比科赫晚了一年(当然到了许多年后,这个荣誉归入了帕西尼名下);和贝林一起提出了抗毒素血清的概念,但是在真正成功之前回到了日本;1894年世界性的第三次鼠疫大爆发,北里柴三郎到香港进行实地调查,率先发现了淋巴腺鼠疫细菌,并于6月与瑞士细菌学家耶尔逊分别分离出鼠疫杆菌,但是由于对细菌的描述有误。未被国际所承认,而耶尔逊则有幸成为该细菌的发现者,故腺鼠疫杆菌被命名为“鼠疫耶尔逊氏菌”;随后他指导日本细菌学家志贺洁,人家从痢疾病人的粪便中分离出了痢疾杆菌。最后被命名为志贺氏菌……
“这家伙,妥妥就是反面典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