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经要,边听边点头:“嗯,可以理解。以国企结构模式主导,大概也就是这般了……”
“你们有什么好提议吗……?”合上纪要的贺子龙,认真的看向面前的几个人。
那几个人相互间看了眼,换另一个人说道:“如果你没有回来,早晚这里会演变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私相结合的,股份制改动,大概过程会是这样的……”
贺子龙很认真的听着……
在八九十年代,私企老板和国企老总的界限非常模糊,特别是在以政府为指导的公司和工厂内。
或许在一般老百姓眼中,那电子工厂和那好大的地皮,全都是贺子龙的私人产物。他已是巨富,但是放在以贷款为代价,政策宽容下的产物。在不少领导们眼,却可能只是把贺子龙当成一个有些股份和自主权的厂长,说难听点,骨子里甚至认为厂里的一切都属于国有资产,也未可知。
没有谁对谁错,这是一笔因为摸的石头过河,时代产生的糊涂账,习惯成自然。
就好像在贺子龙的记忆当中,不少家乡的小工厂,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甚至为了安全,挂靠在镇政府,性质由私人作坊转变为社队企业(即乡镇企业)。
所谓政策年年变,挂靠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