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部分是16毫米和8毫米拷贝,35毫米拷贝只有241个。魔影厂的实际收入只有217万,去掉成本实际收入只有100多万。
再在拿秀影厂的《*****》来说,票房高达1.3亿,如果按后世的分成办法,分几千万是应该的。如果有这笔钱,够秀影厂吃几年了。但由于只发行了513个35毫米拷贝,秀影厂的收入只有538万,去掉成本130万,实际收入只有408万。
由于统购统销,电影的利润大头被中影公司拿走,而电影的35毫米拷贝数基本上在一百个以内,超过一百的就属于比较火爆的电影了。也就是说一部电影拍完,电影厂获得的收入大多在90万以内。去掉成本,利润非常微薄。为了保证盈利,电影厂会尽量把成本控制在90万以内。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厂不敢拍高投资,以及大量运用特效的电影。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电影成本逐年上升;再加上电影行业受电视机冲击,观影人次逐年下降;电影回本越来越困难,电影厂也越来越不敢使用特效。到了80年代后期,电影厂纷纷取消特技车间,特效技术人员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于是,中国电影特效彻底完蛋。
直到2002年之后中国电影市场重新崛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