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我之前还担心有季铭这样的顶级流量主演,是不是质量存疑,现在反而倒是有信心一点了。”
“至少也得是个准戛纳?”
“最直白地比对方法,就是仅次于《江湖儿女》的年度华语电影第二大作?”
背后推波助澜的人,也不知道会不会哭死,钱花了不少,倒是给人宣传了一波——但要是真宣传出去了,落实了,这戏就是没上戛纳,这戏水准就不是顶尖,也还算是挫了一下季铭如日中天的势头。
奈何奈何,这点自我安慰都没持续到五月份,头一批名单公布之后也就一个星期,第二批名单就已经公布——近年来,为了尽可能地收到全世界各地导演的作品,戛纳在选片时间上也是做了妥协,第二批名单上大多都是国际名导,其次是在欧洲三大上入围过,乃至获奖过的导演。
这年头,戛纳家里也是没有余粮啊,作为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电影交易市场,他们必须得不断地吸引到有足够艺术价值的作品——然后用这些作品带来的艺术影响力,提升电影节本身的价值,从而再吸引更多的制片方、片商来这里买卖。
所以为什么全世界的电影,在戛纳都有一个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因为本身它的市场就是面对全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