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的孝的观念传统。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被人提出来是在西周时期。
据古书记载,在西周时期,孝的含义有二: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在西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去,生生不息。
《易经》中有这么一句:“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孝道在古人心目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上至帝王,到贫民百姓,无不奉为准则。一旦有不孝之人出现。则必受众人唾弃,遗臭万年。
关于孝,在古时候有很多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也有很多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二十四孝的故事。
一虞舜孝感动天
二老莱戏彩娱亲
三郯子鹿乳奉亲
四仲由为亲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