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所在地的农民,因为读了几年书,幸运的一夜之间变身成为了国家工人,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在那个年代,工人身份在农村可是相当受人羡慕的,一个旱涝保收就足以让所有的农民倾其所有的也想要自家人里出一个工人。
想要成为工人,农村户口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规定是要优先安排城镇户口的无业人员,农村户口顶多也就是个合同工。干一样的活,工资没人家高,什么福利待遇都没有。这就是传说中的同工不同酬!
所以,那时候,一个城镇户口的名额绝对可以让无数的农民们为之疯狂争夺,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就为了能跳出农门,成为城里人,成为一名工人。
可惜,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的放开和私营经济的兴起,磷肥厂举步维艰,虽然没到破产倒闭的状态,但是也不再是人们争相羡慕的单位了。
不过,一个工人身份在九十年代还是备受瞩目的,因为有了这个身份就是国家的人,就可以在老了以后能够吃劳保。所以在九十年代初期,王勇大姨夫就花钱给他儿子买了一个城镇户口,然后托人很顺利的就把他安排进了磷肥厂。
买户口花了大价钱,家里也因此变得几乎是一贫如洗不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