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三件事:周国平谈哲学,林清玄讲禅宗,郭沫若写屈原。”
想了想,又补充一句:“还有徐志摩道真情!”
“现在恐怕得加上朱达可谈电影了!”
台下笑成一片,就连几个坐着的老师也会心笑了笑,跟读书人聊这种梗,他们懂——礼义廉耻周国平,拈花一笑林清玄,铁骨铮铮郭沫若。
“所以你认为电影只要大卖,就是好电影?”
“当然不是!好电影的评价标准太宽泛了!”
张俊生组织了一下语言:“电影上映后,如何评价是观众的事情,有一类人,进了电影院,看完出来感到舒坦了,这就是一部好电影,有一类人,他们看电影的时候哈哈大笑,乐得跟什么似的,完事儿出来,立马变脸,‘没有现实意义;笑完了就不记得了;脑残才会看的电影’之类的论调一股脑抛出。”
“我们不说前一类,单独说一下后一类,他们有个特点,所有电影都必须得用《肖申克》、《钢琴师》的标准去对待,一点没有达标,骂不死你;逼格Low了一点,骂不死你;把他们感动了,骂不死你。”
“但他们也是电影人的衣食父母,他们再不济,那也是买了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