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早期的“大V”身份的确立,往往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通过渣浪微博,他们的话语权被平移到了网络世界,甚至因为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快而更胜一筹。他们关注的问题,大多关于社会时政;他们提出的观点,即使有争议,也能引起大范围的跟风讨论。
于是,学者们惊呼“微博改变了中国的舆论场,来自底层的声音也能轻易引发舆情震动。”
网民们也满怀期待的纷纷涌入平台,期待“围观改变中国”。
当许多人讨论同一件事,且观点趋近一致时,会产生“逼近真相”的认知,这几乎和媒体的作用划上等号了!
但是,这些并没能改变盈利能力!
微博作为互联网的爆品,早年自是大红大紫。但也是公认的影响力很大,商业化很差,其社会地位和盈利能力完全不成正比。
因为人们只为兴趣呼啸而来,聚在一处;事件一过,便一哄而散了。
打个形象的比方:微博成了一座天桥,有人在耍猴,有人在围观,耍猴的人赚得盆满钵满,围观的人看的尽兴而归,而微博什么也没捞着。
盈利的问题还没解决,生存的根本又面临着挑战。
微博对敏感问题的热情和“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