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商品不同,文化领域的产品终端定价,往往跟产品品质无关。
说直白点,好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坏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
从理性的资本决策来说,一部电影想要赚钱,只要完成一件事——“尽可能多”的观众。
那这件事就变成了,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观众。
至于观众质量如何,真的无所谓。
理论上方法有很多,比如全组齐心协力钻研表演,比如精心打磨剧本反复修正,比如探索艺术边界出奇制胜…
很遗憾,上面的都是“把电影做好”的方法。
但把电影做好,在中国“不一定”挣钱。
当今中国最高效的方法,仍然是用IP、鲜肉、明星加上情怀来收割智商税。
换句话说,中国目前有足够多的“垃圾观众”,在为那些你们口中的烂片买单,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如果劣质商品能够跟普通商品攫取一样多的收入,我为什么要花额外的精力和成本在上面呢?
好,你会想,我不与那些差电影为伍,我就坚持做我自己心中认为的好电影不行么?
行啊!
当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