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水平好点,除掉拍摄耗材,算两万一部。而耗材里最烧钱的胶卷,完全可以换成新技术,搞数码拍摄,到时候直接转DVD。如此一算,一部片子就算上了大洋马,也可以在40万人民币以内搞下来,我们完全赔得起。”
40万人民币,在96年拍一部电影,绝对是低成本了。
本来么,这种东西,最大的成本在发行销售环节,卖出去的销售额,其实只有极小一部分回到制片方手中,大部分都是被发行渠道和分销商分走了。毕竟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分销商风险也大,不提高分成谁给你卖这些。
但既然顾鲲选择双放手,不要钱随便别人拿他的东西去传播,发行成本跟他也就没关系了。
他就只是实打实亏本40万一部。
光索尼给他的软广代言费,就够他亏500部了。
只是,在顾鲲之前,没人想到这条花式亏钱的路子。
事实上,顾鲲想的道路,绝对是走得通的,因为后世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有类似的非营利性工作室,在做这事儿了,传播还很广泛,效果很好。叫什么“(三点水)女”工作室之类的,具体不好多说。
“这么一算,如果只是为了文化输出,少量赔钱,确实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