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涵,当然非常吃惊,就是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能够写出这种作品同时获得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感到非常地吃惊和兴奋。”
“也听过杨威利,前段时间的争论我也同样关注,一名中学生能有如此严密的思维逻辑我很赞赏。”
两位专家说了一大堆,在陈俞安看来,这两位专家的话还算中肯,从各自专业的层面分析了这一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其中的意义,整体态度也比较谦和,不过出于本身思想的主流和保守,或多或者还是带有一点劝告和教导的态度在里面。
这样的话却不能让主持人感到满意,她做这个节目想要的是更具冲突性的效果,而不是这种和风细雨,于是她起身走向观众席,找到了一名留着麻花辫的观众。
也不知道这位是刻意挑选过的,还是电视台准备的托儿,一上来就是咄咄逼人,“今天我们之所以坐在这儿并不是去关注韩涵或者杨威利这个人,他们跟我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们的任何的事件不会对我的生活产生任何的影响;我们来讨论他们作为一个载体他表现了很多东西包括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教育体制问题。”
“我只是想所谓三重门就是初中、高中、大学这三重门,如果你不经过这三重门可能你永远是个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