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一条生产线就好了。
销售部门前有十多个人在拿货,这些都是上午赶集市的鞋贩子。
由于周围集市的增多,一些不种地的人就变成了职业赶集人,他们在鞋厂拿鞋或者在服装厂拿服装专门赶各个集市,一双鞋赚个三毛五毛的,一天也能赚个三块五块的。
这些小商贩一次性拿的货并不多,一个样式拿十多双,通常就是五六十双。
万峰静静地看着这些商贩兴高采烈地拿货离开。
“大舅,一天这些赶集的能拿多少货?”
负责销售的是万峰的未来岳父栾长远,打从生产队解散了以后,栾长远就被张海安排到鞋厂负责销售,栾凤的姥爷就成了鞋厂把大门的。
“咱们现在一天生产的产量大概在二百三十双左右,也就勉强够这些商贩拿货了,几乎没有多少富余的。”
没有富余?
这可不行,产品不能老在低端市场转悠,老这样这得什么时候能成为名牌?必须要进入大城市的市场,但是现在的产量似乎连本地市场都维持不了,根本就没有富余的产品进入大城市的商场。
必须得再开一条生产线,趁着现在人们还没明白做生意的重要性把牌子闯出来,在人们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