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胡食”,红、白案有了分工(《汉书·百官公卿表》),引进来的胡瓜、西瓜、胡萝卜、胡豆、胡葱、胡椒、菠菜、胡桃等也首先在关中试种成功,进一步丰富了饮食原料。
隋唐时期,秦菜发展到第三个高峰。那时的西京城长安已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不但茶楼酒肆鳞次栉比,而且经营规模很大,以至“三五百人之馔”可以“立办”《国史补》。烹饪原料已是“水陆罗八珍”(白居易《轻肥》),美馔佳肴不胜枚举,仅韦巨源一席“烧尾宴”就有名菜、美点58款。“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以及“犀筋”杜甫《丽人行》等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餐具已十分精美。还首创了花色冷拼,能够用腌肉、炖肉、肉丝、肉脯、肉茸、酱瓜、蔬菜等原料拼出精美的“辋川小样”。有了“槐叶冷淘”等冷食。此时的食疗理论更加系统化,主要着作有名医孙思邈的《千金食治》、三原县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同州刺史孟诜的《食疗本草》等。
晚唐以后,由于北部战争频仍,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渐次南移,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陕西和西安的政治地位不如过去。但作为一方重镇,豪绅富贵仍聚集于此。在这漫长的岁月,秦菜也随之缓慢地发展着。直到上世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