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1世纪,开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镜;中世纪出现了与梳子同放在象牙小盒中的便携小镜;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出现以银片或铁片为背面的玻璃镜;16世纪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制作方法;17世纪法国发明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造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18世纪末制出大穿衣镜并且用于家具上;1835年,德国化学家J.von莱比格发明了化学镀银法,沿用至今。
在一系列镜面制作方法的进化中,单面透镜因其用处独特而仅仅适用于特殊场合。
林轩熟知镜面的光学特性,也就是镜面对于光线的反射服从反射定律,其反射能力取决于入射光线的角度、镜面的光滑度和所镀金属膜的性质。
他从前没发现过一个问题,物理学家只说了镜面之外的事,却没阐述镜面之内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在物理学概念上,与镜面垂直的假想线称为法线,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和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相等。平面镜前的物体在镜后成正立的虚像,像与镜面的距离与物体与镜面的距离相等。如果想从镜中看到本人整个身长,由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子至少须有本人身长的一半。
“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