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进步,是有代价和成本的。为了不改变,最好的办法是不交往,把社会封闭起来。
清朝覆灭之前,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外国的使团,基本上都被视为为效忠而来。
交往是彼此看重,但交往的核心价值,是建立自我更新系统,使自身不断强化。
清朝因封闭而终结,但接下来开始的
“交往”,实在让中国人脸面无光。20世纪,是大中华漫漫历史中唯一一个失去自信力的100年,洋车、洋火、洋蜡、洋油,东洋与西洋的东西,几乎渗入所有角落。
乃至今天,从开发商新建楼盘的洋名字,到大学课堂上的洋学说,风势正足。
国家交往的危险,在于让本民族的遗传信息丢失了,像基因变异的植物,为改良而变种。
确实,
“洋为中用”带来了巨大变化,有经济的繁荣,也有政治的逐步澄明,正因为这种巨变,强化中国传统元素才显得更为迫切。
一个国家的大学,特别是人文学科领域,自身元素不占上风,是让后辈人不幸的大事。
1792年9月26日,3艘大船组成的700人的英国使团,从朴茨茅斯港出发,目的地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