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的方式沉积而成的,但文风的基础不在民间,是“官样文章”推动而成的。一个时代的文风是奢华的,还是朴素的,“归功”于**的文件和文书。以前皇帝的诏书和政令多为短制,鸿文大论的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大臣们手写,也不能由秘书代笔。笔是毛笔,墨要砚磨,文言文的浓缩紧凑是有客观原因的。如果今天仍袭旧例,**的公文规定由“大臣们”用毛笔手书,肯定不会那么冗长,那些虚话套话和场面话,“大臣们”自己就删掉了。以前官员水平的外在表现是写文件,如今世态变了,星移斗转,有废有兴,今天是念文件。
唐代的古文运动,初衷并不在文学意义上,而是针对着当时公文的流行习气,主张去掉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藻铺排的“骈文”腔调,倡行先秦两汉简朴的文风,“言必近真”“不尚雕彩”“文采不宜伤叙事”。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很有那么一点切中时弊的意思。
设想一百年以后,后人会用什么样的眼珠子看我们今天的文件和公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