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弹、机枪、步枪,甚至手枪等,都相继成了“航空武器”,被装备在飞机上,用来攻击地面上的目标。
随后不久,飞机上便装备了专用火炮和炸弹。
面对空中威胁,各国开始积极研制新的高射炮。着重改进了高射炮的瞄准装置,使其射击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一战前期,用高射炮射落一架飞机平均耗弹量为11585发,到一战后期,耗弹量已降为5000发。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高射炮和飞机在结构和作战性能上都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发展比较缓慢。
从30年代开始,日本、德国为了对外扩张侵略,加紧扩军备战,进而加速了飞机制造业和军火工业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这一时期,飞机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采用的木、布等软质结构材料已被高强度的合金
材料所代替;飞行速度比原来提高了一倍,达到每小时500 千米左右;飞机的飞行高度普遍达到8 ~10千米。
与此同时,高射炮也毫不示弱,其作战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这一时期,高射炮在结构和性能方面有这样几个突出的变化:首先,高射炮采用了长炮管,借以提高初速和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