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 未来图书馆 > 正文 第二百三十章 哥本哈根精神
追逐利润的企业席卷全球,广泛的学术交流带来的将是广泛的专利质疑。

    哥本哈根的方式,要求一个强有力,并善于组织的领导者——他同时是要有学术地位的领导者,如此才能让讨论坚持和持续下去,而不会被惰性和私利所左右。

    后世并非没有团队想要复制玻尔的成功,但大抵只能维持在很小的范围内——理论物理学所谓的小范围,一般是指三个人的讨论组。

    相比之下,20世纪20年代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被称作是物理学家的圣地自有其道理。在玻尔创立的头10年间,总计有17个国家的63个科学家在研究所做了长期逗留,他们的模式也很像是程晋州目前的组织模式,星术士们任其来往,以私人关系为纽带,尽量延长他们的逗留时间。

    应该说,玻尔建立的团队模式,仅仅适用于近代。等到二战结束之后,但在那个时代,哥本哈根模式大获成功。将主要学术青春奉献于此的63位科学家,总共发表了273篇论文,并孕育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中包括“测不准”原理的发现者海森伯,泡利不相溶原理的获得者泡利,狄拉克方程的创始人狄拉克,还有薛定谔,他的那只猫已经有名到可以在酒吧里泡美女的地步——据说钱学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