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对这首歌粗浅的(也许过度的)解读。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这首歌的感受也肯定不尽相同。赵英俊在节目中说的“要有借有还”我倒是不能苟同,因为“并这样的人生大穷苦。
(三)
有一句话说毛不易的创作中,除了深刻浓重的“孤独”,还有一个“穷”。
这个“穷”,不是单纯的“没钱”,而是“什么都没有”、无依无靠孤苦一人的“穷”。这是更加深化,更加全面的“孤独”。
这种“穷”,在《消愁》里像氤氲酒气,不知不觉使人上头;而到了这首《借》,就变成了尖锐冷冽的枯枝,生生地扎在人身上,可以说是切肤之痛了。
就音乐本身来说,这首歌的曲是远优于《消愁》的,明显复杂了很多,在音乐性上有更加丰富的结构,腔调也更成熟更有格调,具体都说了。
词的话,认为比《消愁》更加有档次。
因为一听民谣,最怕的就是“灵魂无处安放”这样的词句以各种形式出现,简直就是一盆狗血淋上来。《借》的意象,总是让我想起黑白的地下文艺电影画面,西北都市的夜晚,一种萧索的苍凉感。未借到”,且“无物可还”,这样的人生大穷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