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起来。第二处呢?”
    “他的来历——他看上去不过二十七八岁,却有数万贯资财。一般而言,当是富家子弟,继承了祖业,但是……”
    “他不像富家子弟。”
    “嗯。他皮肤黝黑,那形貌一看便是自幼辛劳、风吹日晒。”
    “应该是暴得了大财。”
    “第三,京城闹粮荒,东南水路又受阻,他从哪里得来的十万石粮食?”
    “嗯。当时我也在疑心。那么第四处呢。”
    “第四处就是百万贯官贷如何能借到?”
    “这百万贯官贷倒也说得通。自从王安石变法以来,创制了朝廷生利之法,将官钱贷给民间已是一项政绩,像‘青苗法’,本意的确好,青黄不接之际,农民的确需要借钱买种、补助耕作,官贷只收二分利,比向富户借钱低得多。但这事一旦和官员政绩相挂,便生出许多强迫贷钱、催逼还债之弊。汪石能贷到这百万贯,也是同样道理。太府寺掌管国库,贷出得多,生的利便也多。但民间最怕和官府做生意,能不贷则不贷。汪石刚刚救了京城粮荒,财力又雄厚,太府寺巴不得多贷些给他。而汪石也是瞅准了这一点。”
    “但他又是如何说动京城三大巨商联名作保?”
    “最让人费解的正是这一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