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去探索细微的物体。
实际上在徐云出现之前好些年,老苏就想过利用水晶制作放大设备的可能性。
毕竟在《新仪象法要》中,老苏亲笔绘制了14副星图,记录了1464颗行星。
这也是后世收集的全天星图中,保存在国内的最早星图。
欧洲要到14世纪文艺复兴后,才会将星图拓宽到1022颗,并且记录了一些基础星象。
不但比老苏晚了两百多年,数量也比老苏少了一大截。
当然了。
另一幅刻录有1350颗的唐代敦煌星图,在时间上比苏颂星图还要早一点。
但遗憾的是。
它在一百多年前被斯坦因盗走,现存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因此不算在国内保存的星图之内。(这也是件很气愤的事情,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当初我在不列颠博物馆见过部分文献,心情极其复杂....)
作为一位曾经仰望过星空的当代大家,老苏自然也曾经想到过,能否利用水晶的放大效果去观察星空。
比如在老苏的书房里,此时就存放有一台简易的望远镜。
不过它的倍率只有五六倍,放大效果有等于无,珍藏价值反倒要比实用价值更高一点。
不过有了这么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