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战巡,也是能够勉强瘫痪的,实在不行的就再装填备弹进行打击。
就算是纳尔逊这种大型战列舰,运气好了也能够六枚导弹重创,让对方丧失大部分战斗力。
然后六枚备弹再装填再打击,最多总计不超过12枚导弹,就能够确保瘫痪。
这种行为应用到战场上,可以是多艘驱逐舰同时打击,也可以真的直接原地补给再装填。
因为双方的距离55公里,远远超过战列舰30公里的极限打击范围。
导弹驱逐舰们再装填完成之后,战列舰也冲不到有效的交战范围之内,还是得继续被动挨打。
这种打击测试,一直进行到二战前才出现的,俾斯麦、北卡罗来纳、维内托等新锐战列舰的时候,才终于显出了疲态。
新锐战列舰相比传统战列舰,水平甲板的装甲防御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因为新锐战列舰出现的年代,来自飞机的航空攻击日渐成为新的威胁。
射程越来越远的大口径火炮,加上不断增强的观测与火控能力,让大仰角抛射炮弹,画弧线攻顶的打击模式,逐渐变得可行了。
于是这个时代的新锐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加强了上层水平甲板的防御能力。
这种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