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至少也得通晓个几十种语言,但是小小年纪就同时以这么多国家的文字进行教学,博士学宫的学者都不由担心扶苏学着学着学窜去。
但嬴政都这么开口说了,负责教导的学者也只能顶着天雷上了。
“长公子,今日我们要学的是《诗三百》中的……”
“淳于先生,《诗三百》扶苏已经会背了,淳于先生只需要传授扶苏齐国的文字就行了。”
这个年代教学和后世略有不同,后世要是教《诗经》,那是先让学生念一次,然后老师再讲解诗中含义,再让学生念几次,最后学生在学生本诗的同时,也通晓了诗中的含义。
这种教学方法自然是比较先进的,学生融汇惯通,知晓其意之后再来背诵,会更轻松更容易更有利于背诵。
而古人讲学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讲究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白了就是让你读读读背背背,等你读熟了会背了,你自然而然就明白书中的含义了。
至于你明白的意思是不是正确的,万一你学的不是正确的,你又不幸成了老师,然后又会不会误了下一代什么的,这就不是古人要讲的重点了。
没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理解和脑洞,怎么会有百家争鸣的文学大撕逼呢?
因此,淳于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