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学风很好,比之其他地方更有文化气息,即便是之前作为黄巾之乱的重灾区也没能改变这一点。
可见颍川这地方,读书人是真的不少的,因此各种私学也就很多,而且颍川历代出了不少大学问的人,这些人归乡之后无事可干,再加上就像徐庶说的,学问再大也得吃饭,于是就开始教学生维持生计,名声又好又能赚钱,还能效法一下孔子,多好的事情呀。
这些学馆,弟子少的不过十几人,多的也有几十人的,但真正称得上规模的,该是那些有名的大儒们了,尤其是学问好还做过官的,归乡之后办学就更受欢迎,弟子可达数百人。
徐庶给出的建议是:“颍川学馆众多,一个一个的寻访固然是不会有遗漏,但也太过费时费力,在这里停留一年也不定能都拜访一遍,因此不如选些有名声的学馆前去。”
纪衡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其他人那里不必上门,但该说的招贤的话还是要说的。”
可他这话却让徐庶摇头了:“纪少府错了,此事绝不可明说。”
纪衡一愣:“不能明说?”
“少府当知,此地到底是颍川不是济南,曹国相大张旗鼓的在济南招募人才,人家要说一声求贤若渴,但若是换到了颍川,人家该怎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