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概章程。”
以后青州的教育体系将会分作两部分,一部分青州学馆依旧保留,这一部分纪衡想着是类似于后世大学的性质,在各地方学馆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在青州学馆根据情况选择一门或几门科目进行学习,包括了纯文学性质的,还有一些儒家经典,以及纪衡目前最看重的数理化等等被统归纳为格物一类的,甚至他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水利农业相关的专业。
而另一部分则是统一的军校,因为是军官学校而不是培养士兵,再加上这确实是第一次做,因此纪衡并不打算在一开始就搞个新闻,实际上他也搞不出来。
毕竟没经验。
想想老前辈搞黄埔军校的时候,也没一开始就搞的很大嘛,第一期才多少学生来着?好像大大小小加起来只有几百个。
话是这么说,但人家出的都是精品啊,熟悉民国历史的都知道,黄埔军校虽然前几期人数确实少,比之后世学校动辄几千上万的招生规模完全不能比,但如果把前几期学生的名单贴出来的话,大概能够吓死人。
翻一翻国共两党的著名将领,会发现其中大部分多多少少都和黄埔有点关系。
纪衡倒是不会自认能够比得上革命前辈,搞出个比得上黄埔的学校来,但他至少从老前辈的经验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