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王权威严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过是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却是拿不上台面的。
前几天,楚王已经决定效仿前朝制度重开科举,各地的士子文人都可报名参加会试,朝廷将择优录取。
唯一有所差别的是:被取录的进士们必须得在县里担任文吏,从基层干起,三年之后才可凭政绩表现逐步升迁。
而前朝的规矩,中了进士之后,授官便是正七品起步,短短数年之后便可在地方担任一郡之长官,养尊处优、威福自用,十几二十年之后就有望进入中枢,可谓是极其优待了。
问题是这些儒生士子常年钻研圣贤典籍,对于民间疾苦、基层社情民意一窍不通,四体不勤、五谷不辩,明明什么都不懂,却上来就要担任父母官,作威作福,这能有什么好结果?
前朝吏治败坏,官员不察民情,朝廷与民间严重对立,这个授官制度是关键原因之一。因此赵元谨提及此事时,秦烽便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绝对不能太惯着这帮文官。
在主世界,官员从基层起步已是共识,就连华国的最高领导人当年都是从村干部升迁上来的,和贫民百姓一起插秧收谷扛包,样样在行。这些士子文人凭什么例外?
赵元谨对此深以为然,当即便照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