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来。
谢瑾华想了想,决定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先总述观点,再用实际例子说明,如果这么做了,就能千秋万代;如果不这么做,就很有可能亡国。正面,当然是以安朝为例;反面,就是以前朝为例了。
当然,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朝代能真的做到千秋万代,谢瑾华之所以这么说,归根究底还是在投开瑞帝所好。文人嘛,就算是以前不太接地气的谢瑾华,他也知道当着谁的面就该说什么样的话。这并不能算是拍马屁,不过是有一点审时度势的本事而已。真正清高到目空一切的人注定了不可能走远。
文和殿很大,能坐下约六百左右的考生。不过,安朝的殿试从来没有那么大的规模,这回也只有两百三十一位考生而已。考试次序是由抽签决定的。开瑞帝在贴身太监的提醒下,注意到了坐在中排的谢瑾华。他仔细看去,因考生低着头,都看不到他们的脸,一时看不出谢纯英这位幼弟长得如何。
皇上盯着谢瑾华看了好一会儿,见他十分沉稳,好似胸有成竹,就满意地点了点头。
考试的时间很宽裕,要到日落时才收卷。考生们大都还在构思,谢瑾华却已经在稿纸上洋洋洒洒地往下写了。皇上见他下笔时特别流畅,很好奇他都写了些什么。按说皇上完全可以放任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