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味道,也只有这时候,才能感受到本子做得有多扎实,多漂亮。
难怪王希会说,多少资方都想参投却没机会,多少演员都想争取却僧多粥少。
这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商业大片,但青春片有青春片的优势——不烧钱。不烧钱就意味着低风险,意味着票房压力小,意味着一旦宣传和口碑跟得上,一块银锭就能换回千两黄金。
何况,还有自带的ip热度。
而对于年轻演员,尤其是靠脸和人气吃饭的,这种片子是可以刷演技的,只要能发挥到平均水平,大荧幕上看着不尴尬,便可以通稿吹转型,如果恰好发挥不错,表演基本到位,那妥妥就能立“演技派”的人设,在众多还不敢吹演技的鲜肉小花里,脱颖而出。
就像《北海树》之后,再没人说陆以尧靠脸,提起来全是“明明有脸还要靠演技”,不管这其中有几分真实几分水分,说得久了,便形成了既定印象。
而《薄荷绿》这种带着文艺性质的青春商业片,比《北海树》这样的纯文艺片还要前景光明——既有逼格,又能冲击票房。
所以摆在冉霖面前的难题只剩下一个——按照剧本设定,男主角出场时是一个会踩着平衡车去教室上课的二货青年。
二货,冉霖可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