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毕集”(《隋书·苏孝慈传》)。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从南方各省强征工匠10余万户,至元十六年在北方各省又搜刮工匠42万人,这些工匠相当一部分安置在都城手工业作坊。历史上这种强制性人口迁徙相当常见,在那些新建立的都城,这种移民甚至已成为都城人口的主体部分。
    自愿迁入都城的人主要是由于经商、从事手工劳动、在服务性行业就业、读书、任官等原因而迁入的。都城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不仅易于经商致富,而且择业机会多,自然要吸引大批依赖工商和文化为生的人。人们曾观察到,在明代的北京城,当地人只担任车夫、赶毛驴车的驴卒、挖煤的煤户等体力劳动者,而从事工商业和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胥吏,都是外省客民(王士性《广志绎》卷二)。对于想要进入仕途或施展政治抱负的人,都城无疑是最好的活动天地,因之定居的人为数不少。由于都城文化发达,迁入都城活动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也很多。唐玄宗时,仅隶属于朝廷所设太常和鼓吹署的音乐演奏家和歌舞表演者,便达数万人之巨。此外,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僧侣、道士,也居住在都城。其中一部分便是自愿迁入的。
    都城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