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只觉得心好累,不过提起了知青,她就忍不住说起了村里的近况。基本上,想走的知青都已经走了,留下来的不是没有,像曾校长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还有好几个知青权衡再三之后,还是放弃了回城的诱惑,选择留了下来。
走的人当然各有各的想法,留下来的却全都是因为舍不得。
舍不得在村里找的对象,更舍不得年幼的儿女。要知道,即便有了回城指标,能走的也只有知青本人,对象和孩子全都带不走。就连双方都是知青的,也仅仅能带走其中一个,还必须是小于十岁的。曾经教过喜宝的李老师,她和她男人都是知青,还是老乡,可这些年来,她生了三个孩子,如果真的选择回城,她得丢下其中两个,哪个她都舍不得,所以干脆就不走了。
政策虽然的确很不近人情,可作出选择的却是本人。
譬如姚燕红,她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待了十多年的村子,丢下了她男人和两个孩子。她是大概两个月前走的,差不多也就是喜宝一行人来京市那段时间,反正等赵红英回去后,就听说了这个事儿,到底是娘家堂侄媳妇儿,赵红英多少还是打听了一下,不过也就这样吧,人已经走了,说啥都没用了,只是可怜的俩孩子。
姚燕红已经三十出头了,这个年纪,别说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