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达到了五百五十斤!
玉芝听了前因后果,不由惊喜万分——北方一般是单季稻,能亩产五百五十斤,实在是可以记入史书了!
现如今大周虽然歌舞升平繁华无比,可是玉芝出身农家,又一路从西北来到京城,自然知道底层百姓的苦楚,不少底层百姓一年到头吃顿饱饭都是难的。
如果全大周的水稻产量都能这么高,起码百姓可以得到温饱。
虞秀明眼睛闪闪发光:“许夫人,嵇康在他的《养生论》中记载了魏晋时期的水稻产量,‘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魏晋时一亩半等于现在一亩地,当时一亩收十斛,等于现在一亩收十五斛,十五斛能装稻一百八十斤,魏晋时期的高产田也不过亩产一百八十斤!”
阿沁没想到居然有人和他一样,特地研究这些农学知识,便接着道:“我根据历史记录推算过,唐朝水稻最高亩产二百七十六斤,宋朝最高亩产四百四十五斤!”
玉芝看向这中年汉子,含笑道:“兄长,这样的人才,朝廷须得好好礼遇,逐渐推广他的种植法子!”
她出身农家,自然了解水稻亩产量和小麦亩产量的提高对国家对百姓的重要性。
阿沁桃花眼满是笑,和虞秀明一起,拉着那中年汉子坐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