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理想和浪漫的手法,的确让文章增色不少。但皇帝陛下看的是献策,看的是实质性的内容。
这篇文好则好矣,它很好的体现了写作者忧国忧民之心,让人看之动容,甚至也忍不住被调动了情绪。
然后呢?
皇帝陛下要看的是然后。
问题什么的,皇帝陛下都知道。忧国忧民什么的,在场所有人谁不是这样?
若理性的看待这篇文章,皇帝陛下只需要批一个“已阅”,就没有其他事了。
刘荨道:“朕不是看他们直抒胸臆的,朕只想看他们能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或许他有才华,但他会错了朕的意。”
刘荨直接批注:“已阅,尔之志向朕明了,然后如何行?”
刘荨道:“二甲末。”
其余大臣纷纷叹息。
不过他们叹息之余,也都起身拱手作揖:“陛下英明。”
不管这个人是否有才华,但皇帝陛下让他献策,他跑来直抒胸臆,这直接偏题了。
遇上一个较真的皇帝陛下,并不为他的文采动容,那就没办法了。
刘荨倒没觉得自己亏待了这个人。他或许有才华,但那又如何?遇到后世高考,这偏题十万八千里,连基础分都不一定给你。
刘荨这时候深刻